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进展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公共技术平台

科研进展

2025/4/3 大健康研究院发现通过mRNA技术在体内编程耐受性APC,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近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王育才团队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杂志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Generation of tolerogenic antigen-presenting cells in vivo via the delivery of mRNA encoding PDL1 within lipid nanoparticles”的研究论文。该工作首创低免疫原性LNPs递送PD-L1 mRNA策略,成功在体内直接编程生成tol-APCs,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了解更多
2025/3/20 大健康研究院揭示阿尔茨海默病中神经炎症的发生机制和干预靶点

该研究揭示了脱髓鞘通过髓鞘碎片内的溶血磷脂丝氨酸(lysophosphatidylserine,简称LysoPS)介导小胶质细胞炎症应答并损伤Aβ清除功能,从而促进AD病理进程以及记忆损伤的作用和机制。

了解更多
2025/1/9 前沿交叉科学与生物医学研究所报道通过生物力学机制促进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新理论和新策略

该研究提出了基于生物力学机制促进HSCT的新理论和新策略,研究表明通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介导的机械重塑机制,可以显著促进人脐血HSC的归巢和植入。

了解更多
2024/12/20 前沿交叉科学与生物医学研究所揭示Hsp90动态机制的原子分辨率图景

该研究利用液体核磁共振(NMR)技术,首次在原子分辨率上解析了Hsp90在ATP循环中的多层次动态机制,揭示了构象转换、底物结合与能量屏障调控之间的协同关系。这些发现为深入理解分子伴侣Hsp90的作用机制以及其在抗癌药物开发中的潜力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了解更多
健康大数据与群体医学研究所成功构建藜麦分离蛋白/(-)-表没食子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复合颗粒稳定的抗氧化、消化的皮克林乳液体系 2023年9月6日,大健康研究院健康大数据与群体医学研究所杨万水/秦新生团队在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Controlled oxidation and digestion of Pickering emulsions stabilized by quinoa protein and (-)-epigallocatechin-3-gallate (EGCG) hybrid particles 》文章。

查看详情2023/10/25

大健康研究院发现苹果酸穿梭系统在耗竭T细胞中的主要功能是解毒氨 2023年10月9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吴晶霞、德国癌症研究中心崔国梁及南京医科大学王曦共同通讯在Nature Immunology 在线发表题为“The malate shuttle detoxifies ammonia in exhausted T cells by producing 2-ketoglutarat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苹果酸穿梭能够通过产生2-酮戊二酸来解毒耗尽的T细胞中的氨。

查看详情2023/10/12

大健康研究院揭示纳米药物肿瘤递送新理论 近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王育才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蒋为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Nanotechn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Breaking through the Basement Membrane Barrier to Improve Nanotherapeutic Delivery to Tumours”的研究论文。利用自主研发的多层次活体显微成像技术,研究团队首次明确指出,肿瘤血管外侧存在一层致密的基底膜结构,该结构严重阻碍了纳米药物的血管外渗透能力,导致纳米药物在肿瘤血管外形成“血池”样的积累。

查看详情2023/9/16

前沿交叉科学与生物医学研究所在大脑调节胃功能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2023年8月17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前沿交叉科学与生物医学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张智团队和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陶文娟团队合作在Nature Metabolism上发表文章Brain regulation of gastric dysfunction induced by stress,揭示了应激导致胃功能障碍的神经机制。

查看详情2023/8/23

前沿交叉科学与生物医学研究所在人类癌症细胞的多药耐药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近日,大健康研究院前沿交叉科学与生物医学研究所陈宇星教授及其合作团队,利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人类ABCC3无配基结合 (apo-form) 以及生理底物—葡萄糖醛酸雌二醇 (E217βG) 和硫酸脱氢表雄酮 (DHEAS) 结合的蛋白质结构,整体分辨率分别为3.1、3.7和3.5。基于蛋白质结构分析以及生化分析的结果,作者发现ABCC3具有一个双亲性的底物结合口袋,两个缀合的激素分子以不对称方式占据该底物口袋。结合以前的文献报道,作者提出了同类多药耐药蛋白底物结合口袋的共同特征,为合理设计MRPs的抑制剂提供了方向。

查看详情2023/7/24

前沿交叉科学与生物医学研究所揭示NADPH促进非整倍体肿瘤细胞分裂的调控机制 2023年6月22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前沿交叉科学与生物医学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振业课题组在Nature Metabolism杂志上发表了题为A mitotic NADPH upsurge promotes chromosome segregation and tumor progression in aneuploid cancer cells的文章,该研究深入地探究了非整倍体肿瘤细胞在分裂期氧化还原状态以及调控机制,发现了核心代谢物NADPH在细胞周期中的变化规律和在有丝分裂期的调控机制。

查看详情2023/6/29

大健康研究院揭示食物抗原诱导免疫耐受机制 2023年6月15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朱书课题组在Cell发表题为Gasdermin D licenses MHCII induction to maintain food tolerance in the small intestine 的研究论文,发现了十二指肠中GSDMD可以被食物抗原诱导剪切N端产生p13片段,并入核调控肠道上皮细胞(IECs)的二类分子水平,诱导调节性的Tr1细胞介导食物耐受。

查看详情2023/6/19

大健康研究院揭示炎症性肠病(IBD)的新型易感基因及其致病机制 大健康研究院朱书团队发现IBD新型易感基因Carinh,并揭示该基因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肠道免疫微环境,参与了IBD的发生发展。在机制研究中,发现Carinh通过调控肠炎中重要的炎症抑制因子IL-18BP的表达,减轻肠道中最为丰富的炎性因子IL-18介导的炎症应答,从而减缓IBD的发展。

查看详情2023/4/20

前沿交叉科学与生物医学研究所在维生素C转运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前沿交叉科学与生物医学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佘继课题组和张凯铭课题组合作通过冷冻电镜解析了鼠源SVCT1的高分辨率结构,明确了SVCT1识别维生素C的结构基础,并分析了哺乳类SVCT底物转运的分子机制。该成果于2023年3月13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

查看详情2023/3/31

皖ICP备11001006号-1

地址:合肥经开区宿松路与观海路交口西北角   电话:0551-63661339   邮箱:ihm@ihm.ac.cn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