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前沿交叉科学与生物医学研究所揭示血源性李斯特菌固有免疫逃逸机制

日期:2024/10/16来源:

李斯特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胞内致病菌,也是导致食物中毒的常见病原微生物。李斯特菌能够穿透机体的多重生理或免疫屏障,严重时可进入血液循环诱发脑膜炎、败血症等致命性疾病,然而对于血液中的李斯特菌如何逃逸机体固有免疫监视尚不清楚。

2024年10月7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前沿交叉科学与生物医学研究所曾筑天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Inhibition of neutrophil swarming by type I interferon promotes intracellular bacterial evasion”的研究文章。该研究利用高分辨活体显微成像技术可视化阐明了李斯特菌在体内感染的动态过程及其逃逸肝脏枯否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免疫监视的机制,并揭示I型干扰素抑制中性粒细胞集群反应是导致病毒易继发细菌感染的潜在原因。

该研究发现李斯特菌进入血液后可被肝脏中枯否细胞(Kupffer Cell,KC)迅速捕获,随后利用李斯特菌素O(LLO)破坏KC的细胞膜,从而快速从中逃逸并感染临近的肝实质细胞。此时位于肝血窦中巡逻的中性粒细胞无法检测到躲避在肝实质细胞中的李斯特菌,导致后者大量繁殖扩增,并致使肝实质细胞裂解,李斯特菌重新暴露至肝血窦中,引发中性粒细胞集群反应(Neutrophil Swarming)(图一)。


图片1.png


进一步研究显示,李斯特菌会引起I型干扰素(IFN-I)水平系统性上升,而IFN-I可通过拮抗ERK-LTB4通路抑制中性粒细胞集群反应,从而帮助李斯特菌进一步逃逸中性粒细胞的杀伤(图二)。在病毒细菌共感染模型中,病毒诱发的IFN-I同样可以导致中性粒细胞集群反应受损,从而加重继发性李斯特菌感染。此外,研究进一步结合临床样本发现COVID-19患者中性粒细胞ERK通路激活和集群反应功能都发生明显受损,提示临床上病毒感染患者易并发细菌感染与IFN-I抑制中性粒细胞集群反应相关。


图片2.png

图二:I型干扰素抑制中性粒细胞集群反应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3060-4


更多文章

安徽省医药创新柔性服务合肥经开区工作站2025年企业座谈会在大健康研究院顺利举行 大健康研究院发现通过mRNA技术在体内编程耐受性APC,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大健康研究院与旌德经开区合作协议签约暨非人灵长类动物CRO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顺利举办 “合肥市创投城市计划·大健康研究院”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系列项目路演(第九期)顺利举办 大健康研究院“观海药研讲堂”活动顺利举行 大健康研究院揭示阿尔茨海默病中神经炎症的发生机制和干预靶点

皖ICP备11001006号-1

地址:合肥经开区宿松路与观海路交口西北角   电话:0551-63661339   邮箱:ihm@ihm.ac.cn 技术支持